2020.6.6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鄧晖來源:光明日報
七類專業課程有機融入、鼓勵思政課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學教研、納入教師考核評價——
各門課如何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部近日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此前部分地區和高校探索實踐的課程思政建設明方向、劃重點、定規則,課程思政建設成為覆蓋全國所有地區、所有高校的制度性工作。
《綱要》明确強調,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切實提升立德樹人的成效。
“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用于專業學習,專業課程教學是課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教育部高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高校中還不同程度存在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張皮”現象,要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構建更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重内容:
七類專業課程有機融入,切忌“貼标簽”“兩張皮”
課程思政怎麼上?一段時間以來,這成為困擾不少專業課教師的難題。一些教師和學生反映,具體實踐中課程思政簡單“貼标簽”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專業課堂“隻有課程沒有思政”,這背後,缺乏對不同類型、學科專業課程有區分度的教學指導是關鍵。
如此“蜻蜓點水”式的課程思政被《綱要》明令叫停。記者注意到,《綱要》在堅決防止“貼标簽”“兩張皮”、強調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同時,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類課程3種課程類型,分别明确了每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其中,又按照學科專業特點,分别提出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農學類、醫學類、藝術類7大類專業課程的具體建設目标。
比如理學、工學類專業強調要在課程教學中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理學類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工學類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農學類專業則強調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态文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大國三農”情懷等。
“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度浸潤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内容和方法,在保證專業教學水準的前提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使價值塑造内生為課程教學中有機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複旦大學副校長徐雷表示,課程思政建設不是隻建幾門課的樣闆工程,而是要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思政元素應與專業知識内容交織交融、相輔相成,起到撥動心弦、引起共鳴的點睛之效,實現教書和育人的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暢渠道:
融入教學建設全過程,深入挖掘第二課堂思政元素
要讓課程思政真正落實落地,課堂教學是主渠道。記者注意到,《綱要》強調要把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的全過程。
在課堂教學管理上,《綱要》明确課程思政要作為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核準和教案評價的重要内容,落實到課程目标設計、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編審選用、教案課件編寫各方面,貫穿于課堂授課、教學研讨、實驗實訓、作業論文各環節。
在課堂形式上,《綱要》強調要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實習實訓活動,拓展課程思政建設方法和途徑。
“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課程思政教學還要積極适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教育部高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強隊伍:
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和内容将納入教師相關培訓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綱要》對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舉措可以用五個關鍵詞來概括:一是“廣共享”,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分區域、分學科專業領域開展經常性的典型經驗交流、現場教學觀摩、教師教學培訓等;二是“強培訓”,将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和内容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等;三是“重合作”,充分發揮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作用,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鼓勵支持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教學教研;四是“樹表率”,鼓勵支持院士、“長江學者”等帶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五是“深研究”,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在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積極支持課程思政類研究選題。
“如何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二者高度融合,并落實到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和世界胸懷,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曉潔認為,“專業課程的專業性使其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要激勵和引導專業教師不斷豐富課程思政内涵、提升課程整體質量,隻有讓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從本課程中自然長出,與專業知識、專業精神相得益彰、合而為一,才能真正彰顯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潤物無聲的效果。”
轉評價:
課程思政成效将成“雙一流”建設、教師考核評價重要内容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要想真正見效,需要完善的政策引導機制、公共服務體系和評估評價機制。這也是此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堵點所在。
記者注意到,此次《綱要》積極用好評價這根“指揮棒”,強調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未來,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将成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專業認證、“雙高計劃”評價、高校或院系教學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
“《綱要》對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要求,同時對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提出了多項工作舉措。比如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在教學成果獎、教材獎等各類成果的表彰獎勵工作中突出課程思政要求,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優秀成果的支持力度等。”在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看來,這既包含着對教師課程思政意識的培養塑造,又包含着對教師思政育人能力的淬煉提升,也包含着對教師綜合素質能力全面評價機制的提檔升級。
教育部高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将抓好課程思政示範典型,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建設先行高校、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一批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建設一批課程思政教學示範中心,設立一批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在全國樹立課程思政教學标杆。